首页 > 新闻 > 热点 > 正文

双黄连抑制新冠病毒:药店卖光,网店售罄,为何会出现集体抢药?

姬鹏  发表于:2020-02-24 09:30:56

原标题:双黄连抑制新冠病毒:药店卖光,网店售罄,为何会出现集体抢药?

双黄连抑制新冠病毒:药店卖光,网店售罄,为何会出现集体抢药?

有媒体报道,因有专家称“双黄连抑制新冠病毒”。一夜之间,“双黄连相关药品”遭遇“洗劫”(药店卖光,网店售罄)。就“双黄连”而言,中老年人应该不陌生,是由金银花、黄芩、连翘三味中药组成。一般来讲,中医认为,这三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,表里双清的作用。而从现代医学上讲,“双黄连”具有广谱抗病毒,抑菌,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。

然而,我们要知道,专家所指的作用是“抑制”,并不是可治疗。并且,目前没有任何正式的临床使用报告,证明“双黄连”可治疗2019新型冠状病毒所触发的病症。于此,专家所提供的数据,也只是表明“双黄连”有抗新型冠状病毒成分,认为“可能”会有用。

所以,可以确切地讲,即便我们抢到“双黄连相关药品”,不见得就能避免感染。既然这样,“排队抢药”就显得有失体面。然而,从“抢蔬菜”到“抢双黄连”,这已经并不是国人的“新操作”。但凡遇到“大灾大难”,“社会秩序”出现暂时不畅的情况,总有人会很鸡贼地搞“未雨绸缪”。

这种“未雨绸缪”看起来很精明,可实际上愚蠢至极。说到底,如果我们真正遇上“蔬菜供应不足”,“粮食供应不足”,“药品供应不足”,仅凭“抢”是不解决问题的。因为,这是社会性的问题,并不是靠个体的精明能解决的。

坦白讲,如果“双黄连”能治疗新冠病毒所触发的病症,我们就是不去排队抢,刷屏抢,政府也会组织相关厂商进行大力生产,尽早的安排药品的分配和发放。所以,很多事情既要赶在人前,也要动一动脑子。并不是鸡贼就能”避免感染“。

当然,对于“抢蔬菜”和“抢双黄连”的人来讲,可能也都是同一批人。甚至,从年龄划分上来看,多是中老年人。于此,也就不难理解,为何会出现“集体抢药”的现象。不过,对于类似“抢双黄连”现象的建构和驱动,却值得深思和玩味儿。

大灾大难时,“信息不对称”,是推动“非理性恐慌”的主要因素。当然,这种“信息不对称”,并非是仅是信源的问题,也跟受众的判断力,理解力有关系。甚至,很大程度上,“字面意思”都能被误读。所以,因“双黄连抑制新冠病毒”,就能导致“双黄连相关药品”被抢光,这着实是尴尬的。

这里要清楚一点,“双黄连”不能治疗新冠病毒触发的病症,并不代表它不能治疗别的病症。所以,盲目的抢购“双黄连相关药品”,可能导致真正需要的人群,无法购买。并且,如果没有病症,肆意滥用,对身体也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。毕竟,“是药三分毒”。

当然,这也再次实证,“读懂”的重要性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人们并不是不理解“抑制”的意思,而是只看到“双黄连”和“新冠病毒”,就以为二者有关系。并且,具体的信源出自于专家之口。就会更加让“双黄连”可以治疗新冠病毒触发的病症“被广泛听信”。

不得不承认,越是在疫情紧张的情况下,媒体和专家都要尽可能的严谨和克制。要不然,一言不慎,就可能让局势陷入泥潭之中。类似翻船的事情儿,已经发生过很多次。可能在“双黄连抑制新冠病毒”上也会这样收场。因为,不到24小时,相关人士已经出来解释:“我们现在也不好说”。

言外之意,“大家散了吧”。可是,抢药的氛围已经形成,就很难短时期内消除。这实际上,就跟人们过度使用口罩一样。专家早就说,非疫区的人群,可以不用一用一换。可是,很多人还是不听,总觉得疫情之下,做到极致最好。

虽然,很多时候,专家的建议,人们不一定会听。但是,只要关乎性命的事情儿。十之八九还是会听进去的,哪怕是半信半疑,也都能让民间疯狂起来。事实上,并不是“抢药”的,都没读懂专家的意思,而是疫情之下,“病急滥用药”会猖狂起来。

当然,还有一点,值得重视。就是民间对“偏方”的执念,也是推动“抢药”的核心动力之一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“偏方”就是未经正名,但是还被推崇的药方。可惜的是,在民间,偏方的流传还很广。甚至,摆在柜台上的正牌药都不及。当然,给偏方背书的人,从来都是“传说中的人”,很难被考证。

尤其,中老年群体,“把药当食物,把食物当药”。很多时候,如果遇到难治之症,更是“病急滥用药”。在他(她)们的认知里,反正看不好,就不如把自己当小白鼠。于是,听风就是雨,只要有一线希望,就敢往嘴里吃,着实让人感到后怕。

并且,他(她)们总爱宣称,在医院看很久没看好的病症,几毛钱的“偏方”竟然给治好了。可实际上,正是医院的长期治疗,才把病治好的。而所谓的偏方,只是治好心病而已。可惜的是,偏方的认同感,在民间还是很有市场,这导致,“治好的人依然在鼓吹,治死的人不得不认命”。

不过,对于“都在抢,所以我也抢”,“万一有用呢”,“反正不贵,买回来再说”这些心理而言。很多时候,这些行为并非个体推动,而是群体推动。虽然,古斯塔夫·勒庞的“乌合之众·大众心理研究”并不是绝对的正确。但是,在“抢药”的事情上,却可以一言以蔽之。

我们在定义群体时说,它的一个普遍特征是极易接受暗示。就拿“抢药”来讲,明明说的是“抑制”,很多人理解成“可治疗”。我们暂且不论,这是不是专家有意而为之,但是,对于大众群体而言,却很容易形成既定的指导意见。

于是,有人开抢,有人观望,直到看不下去,也加入“抢药”行列。因为,群体性的推理,都是行为化的,彼此虽然不同,但是,却容易把相似的事情儿,搅合在一起。所以,对于抢购“双黄连”的人来讲,不见得都是“误读者”,也有“明知故犯者”。毕竟,民间有句鸡贼话:“宁让碰了,不让误了”。

责任编辑:

猜你喜欢
热点排行(TOP5)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