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新闻 > 奇闻 > 正文

从秦到清2000年:最好的政治制度——唐朝初期的“三省六部制”

伊尔女性网  发表于:2020-07-18 14:01:42

文丨历史时刻录

图丨来源于网络

从秦到清2000年:最好的政治制度——唐朝初期的“三省六部制”

六部


01导言

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,到1912年清政府灭亡。

两千多年的时间里,中国历史上共诞生了九大封建王朝:秦、汉、晋、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。以及五十多个封建小王朝,如:三国时期的吴蜀魏、十六国时的东晋、前赵……

而若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,那一时期,那一王朝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?

那答案一定是唐朝初期,贞观年间的三省六部制。

今天,为大家解读,从秦到清最好的政治制度——唐朝初期的“三省六部制”

02三省六部制概述

首先,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三省六部制?

01.三省

三省即为: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三省。

中书省正长官为中书令;副长官为中书侍郎;再之下是中书舍人(七八名中书舍人)。

门下省正长官为侍中;副长官为侍郎;再之下为给事中

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;副长官有两名,即为左右仆射,再之下则为六部长官(六部尚书实权很重)。

至于三省之间的关系,我们可以理解为:

中书省主发令;门下省主审核;尚书省主执行。

从秦到清2000年:最好的政治制度——唐朝初期的“三省六部制”

皇帝与三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


一个政府,信息、命令等的传递方式,自然是要靠“文件”,这个“文件”可以理解为皇帝的“诏书”。

皇帝是如何发布诏书的呢?给你都编辑好?

这自然是不可能的,往往都是皇帝提出一个大概方向,大概的处理方式,而再由其他人将其总结编写成为一个正式的“文件”。

这个“其他人”就是中书省。

中书省就是撰写全国政事“文件”的人,这个“文件”可以是皇帝下达的指示,也可以是中书省自己对一件事情的“处理想法”。

由此可见,中书省的职能是很重的,全国的大事小事都需经由他的手。并且他享有一定的决定权。

中书省拟好的文件,合不合理?可不可行?有没有问题?这便由门下省来审核。如果拟好的文件有问题则驳回,重拟,或重新商讨问题的处理方式。没有问题,便下发到尚书省安排执行。

尚书省是一个庞大的政府行政单位,直接对接六部,全国全部大事小事几乎都要由他去执行。

从秦到清2000年:最好的政治制度——唐朝初期的“三省六部制”

尚书省印章


02.政事堂

说三省六部就不得不说一说政事堂,因为全国一切的最终决策几乎都由这个政事堂发出。政事堂有点类似后世明朝时期的内阁,是当时制度实践出来的产物。

中书省主发令,门下省主审核。倘若中书省费半天劲拟出来的文件,送到门下省了,门下省直接一句不行,退回,这岂不是很麻烦,既费时又费力。

那怎么办?大家商量着来呗。于是,每有什么大问题需要决策的时候,中书省干脆直接跑到门下省去开会,当门下省长官同意了这个决策后,中书省才开始拟写这个文件。

这个开会的地方就叫作政事堂。

通俗点说就是,之前大家干活不碰面,不碰面之间就容易出问题,很麻烦。于是大家就找个地方开会,一起研究着来,商量的地方就是政事堂。

其实,政事堂的成立,我们也可以理解为,是“三省权力的争夺与最后的妥协”。

细心的朋友会发现,政事堂为什么没有尚书省的身影,这便是他权力斗争失败的结果。

三省起初的本意是三个平等的单位,互相配合,互相制衡,但是有权的地方就会有争端,谁都想让自己独掌大权。

而尚书省只有执行权,却没有决策权,自然会被其他两省所淘汰。中书省有决策权,但门下省却有一票否决权,所以,中书省必须要带着门下省玩,否则自己也玩不转。

从秦到清2000年:最好的政治制度——唐朝初期的“三省六部制”

政事堂


这便是政事堂有中书省与门下省两省身影的原因。也因此,中书省、门下省两省长官被称为真宰相,尚书省长官被称为假宰相。

03.尚书省与六部

尚书省虽然权力不如中书省、门下省大,但是一个国家的行政机构好不好却要看尚书省的建设。

因为全国所有的政事都要由尚书省去执行。

尚书省直接对接六部,六部即为吏、礼、户、兵、刑、工六部。

吏部:管人事

礼部:管宗教、教育

户部:管民政、户口

兵部:管军事

刑部:管司法

工部:管建设

唐朝的尚书省可以理解为一个庞大的行政大楼。

大楼中间处有一个总办公厅,名为“都堂”。都堂的左边为“左厢房”,左厢房有三个办公区域,分别是吏、户、礼三部。都堂的右边为“右厢房”,右厢房也有三个办公区域,分别是兵、刑、工三部。

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坐镇于都堂,左仆射负责管理左厢房(吏、户、礼三部),右仆射负责管理右厢房(兵、刑、工三部)。

吏、礼、户、兵、刑、工六部还都有他们各自的长官,即为六部尚书。每部还分为四个司,第一司为此部的本司,如兵部的本司为“兵部司”,户部的本司为“户部司”……

每部除了本司外还有其他三司,也都各有名字。

从秦到清2000年:最好的政治制度——唐朝初期的“三省六部制”

尚书省与六部二十四司


尚书令的办公室在都堂,左右仆射的办公室也应该在都堂,六部尚书以及六部二十四司的长官的办公室则应该在本部。

而有什么事情,需要讨论的,大家则都会去都堂开会。

03为什么说唐朝初期(贞观时期)的“三省六部制”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好的政治制度?

看一个政治制度好不好主要看两点,一是“权力的导向”,二是“政治执行力”。

01.权力的导向

纵观两千多年的历史教训,让我们认识到“权力的导向”的重要性,什么是“权力的导向”?即为权力导向于谁,谁占的权力多,谁占的权力少。

倘若权力全部导向一方,或者一个人,那便会形成独裁,是不利于国家的。权力过于分散,则做不成事情。

在权力的把控这点上,唐朝初期(贞观时期)是做的最好的。

臣与臣互相制衡与配合:

三省分工明确,有的主策划,有的主审核,有的主执行,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。

而三省宰相们之间又互相制衡,同时也极大程度上的避免了真正权臣的出现。

即便出现了权臣,也很难真正与皇帝相抗争,不至于皇权旁落。

如:唐高宗初期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、唐中宗时期以神龙政变五大功臣宰相为代表的功臣集团。

面对皇帝的打压都没有坚持多久,便都走向了覆灭。

从秦到清2000年:最好的政治制度——唐朝初期的“三省六部制”

左:长孙无忌;右:张谏之


臣与君制衡:

唐朝初期,君主并不可以“随心所欲”,唐朝宪法规定:

“皇帝的诏书必须由中书省起草并盖印,也必须通过门下省的审核并盖印”

有中书、门下两省盖印的诏书,方为合法的诏书,而由皇帝直接下发,不经过中书、门下两省的诏书,在唐朝初期为不合法诏书,是不被大小官员所承认的。

也就是说,在唐朝初期,皇权极大的受到了三省(相权)的制约,受到制约的权力,在行使的过程中,才不至于“爆炸”。

臣与臣之间互相制衡,君与臣之间互相制衡,保证了唐朝初期,权力的稳定。

02.“政治执行力”

“政治执行力”可以理解为政府的工作效率。之前已经说过了,三省之间互相配合,分工明确,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。

唐朝初期,不仅仅上层建设的好,下层基础同样搞的好。

尚书省领导的六部是一个庞大的政府行政机关。

多一分为多,少一分为少”吏、礼、户、兵、刑、工六部既充分涵盖全国政事,又无无用部门。他们分工明确,具有极大的行政效率。

从秦到清2000年:最好的政治制度——唐朝初期的“三省六部制”

文武百官


有工作效率的制度才是好制度。

04结语

很多人说从秦到清,就是一部相权不断衰落、君权不断强化的历史。

如汉时是一人宰相制,唐时是集体宰相制,到了明朝甚至都没有宰相了。

因此,唐朝采用的集体宰相制,目的就是为了分割相权,从而强化君权。

这个观点看似有一点道理,但是却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情。我们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历史。

在唐时,尤其是唐朝初期,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,他们的第一想法都不是去想如何夺权,谁分谁的权。而是想如何去建设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,如何让大唐万世不倒。

皇帝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就能不倒?最近的例子,隋文帝事必躬亲,兢兢业业,大权独握,隋朝不也二世而亡了?

我们不防在思考一个问题,皇帝集权的目的是什么?

是为了过瘾?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定?

答案当然是为了政权稳定,而倘若集权不利于政权稳定,那为什么还要过分的集权?

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认识到了这点,李世民曾经就这样评价隋文帝杨坚:

“每事皆自决断,虽则劳形苦神,未能尽合于理”。

从秦到清2000年:最好的政治制度——唐朝初期的“三省六部制”

唐太宗李世民


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”,皇帝也有犯错的时候,皇帝也需要“镜子”,没事的时候自省其身,这也是李世民重用谏官的原因。

李世民正是认识到了皇帝过分集权并不一定利于政权的稳定,王朝的千秋万代。

所以,李世民一手打造一个多方互相配合,互相制衡的政权。

从唐朝初期,政府对皇权有了明确的规范,最可以看出这一点。

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时期,皇权什么时候有过具体的规范?那朝不是皇权无限大?

唐朝有具体的规范。

唐朝对皇权有明确的规范,那些事情是皇帝该做了,要做的。那些不是皇帝该做的,可以做的,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。

这不正是唐朝初期皇帝为了社会稳定,王朝千秋万代而主要放弃的权力吗?

由此可见,唐朝时期的“人”,第一想法并不是“权力”,而是国家、是社会、是未来

这也就是唐朝能打造出“三省六部”这样优秀的政治制度的原因,唐朝君臣最初的目的不是争夺权力,而是要打造一个能够千秋万代的王朝。

历史时刻录,每日一历史,分享历史时刻,品味历史时光,感谢您的观看,欢迎您的评论,动动手指点个赞呦!

猜你喜欢
奇闻排行(TOP5)
相关文章